1951年6月10日沪深配,随着中朝人民军陆续在临津江、汉滩川以北、芝浦里、华川、杨口、杆城等地展开防御,并主动出击敌人,以美军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发现无法再取得进展,便决定停止进攻。至此,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式结束。
这场战斗历时超过50天,志愿军虽然取得了胜利,歼敌8.2万人,但自身也付出了7.5万人的伤亡,胜利的喜悦因此被伤痛所掩盖。然而,这次战役的胜利并不完全,因为其中还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件——志愿军第三兵团60军180师几乎被敌人全歼,差点全军覆没。
根据180师上报的《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》,该师在被包围的过程中损失惨重:“负伤1616人,阵亡456人,失踪5572人,目前剩余大约4000人。”这是自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来,志愿军首次面临如此严峻的全建制被敌人包围的情况。彭总后来也将这一战役列为他一生中的四大败仗之一。
展开剩余75%为什么180师会被包围?这一点从志愿军对第五次战役的总结中可以看出。战役的发起较为仓促,准备不足,志愿军在推进中超出了预定的目标和纵深,造成了较大的伤亡,也让战斗成果显得不够完美。180师被包围,正是因为他们推进过远,缺乏足够的支援。
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,开战前,志愿军指挥人员过于乐观,忽视了敌军实力的增长。1951年1月25日,为了应对美军的攻势并争取国内援军,志愿军联合朝鲜人民军发动了第四次战役。尽管战役取得了胜利,但也暴露了志愿军后勤不足的问题。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,第五次战役的准备工作显得非常仓促。
第四次战役结束后,志愿军的第三、第十九和第九兵团替换了最初的六个军,整体战力有所恢复。与此同时,美军也准备发起新的攻势,计划从中朝人民军队的侧后方向登陆,配合正面进攻,推动战线向平壤、元山一线推进。在这种情况下,志愿军被迫制定了新的战役计划,试图打击即将进攻的敌人。然而,志愿军低估了敌人的适应性沪深配,特别是在李奇微接任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后,敌人针对志愿军的战术有了显著改进。
李奇微的策略非常难缠,尤其是他发现了志愿军的后勤短板。志愿军的物资只能支持一个星期的作战,且在夜间穿插时行进速度较慢。李奇微利用这些弱点,实施了“绞杀战”和“磁性战术”,通过节节撤退来拖延志愿军的进攻,待其后续支援到达时,反击的时机就到了。这一战术在第五次战役中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,尤其是在敌人反扑的阶段,志愿军的准备不足,导致了180师的严重损失。
事实上,志愿军对敌人这种战术的认识也不足。尽管彭总早在1951年3月就准备发动第五次战役,并迅速形成了战役计划,但过于仓促的决策也让战役的成功充满了变数。在战役前的会议上,彭总决定提前发起进攻,原定计划是在4月25日后行动,但由于情报显示美军可能会重演仁川登陆,彭总最终决定在4月20日左右发起进攻。
然而,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指挥官的支持。在一次会议中,时任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信心满满,认为自己能消灭美军一个师,甚至保证能活捉5000名美军俘虏。而其他兵团司令员却没有发言,甚至是彭总的副司令员邓华也未作更多反驳,尽管他心中有着不少顾虑。
会议的气氛过于乐观,忽视了许多战术细节,特别是敌人的战术变化。杨迪在事后回忆,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对战役的准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。尽管有一些将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但由于当时的指挥结构,他们未能有效地表达出来。
最终,战役在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但志愿军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。三兵团的作战虽然顺利,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,特别是缴获和俘虏数量的极少,造成了战略上的失败。尤其是在敌人反击阶段,志愿军未能有效组织防御,导致损失惨重。
战役结束后,志愿军总司令部召开了总结会议,彭总亲自承担责任,指出这次战役“打得急了一些,口张得大了一些,打得远了一些”。他不仅表扬了三兵团的部分表现,也批评了180师的失利,决定撤职该师师长郑其贵,并取消其番号。尽管如此,陈赓司令员到达前线后并未严厉批评,而是努力安抚士气,并着手整顿部队。最终,郑其贵并未受到更严厉的处罚,而是被调回国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米涂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